真實的經濟是什麼樣子?以下是美國同期的GDP成長率:一.九%、一.八%、一.八%、三.○%、二.八%、二.三%、二.二%、四.一%。
這是中國從二○一六年第二季到二○一八年第二季GDP的每季成長率,它不像馬多夫報酬率那樣平滑,但很接近。馬多夫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在二○○八年崩潰。
中國有數兆美元的外幣計價債務、財富管理產品、銀行貸款、公司間貸款,和其他可能永遠無法清償的金融協議。問題是為什麼中國感覺必須假造數據,同時又以幾乎不可能的自相關時間序列來呈現它? 原因是中國是一個像馬多夫一樣的龐氏騙局主持人。他們開始向馬多夫的基金要求贖回,而龐氏騙局就是這樣被揭穿的。如果把浪費的投資去除掉,成長還會更低。如果把時間序列挪移到更早的時間,你會發現中國在五年期間沒有出現過負成長的季,而美國有。
在馬多夫詐騙案虧損的金額取決於計算的方法。第一個讓馬科波洛斯懷疑馬多夫可能是騙子的證據是什麼?就是那些穩定的報酬率,月復一月的一%、一%和一%。「香港印象」之所以是印象,是因為每個人對老香港都有各自的解讀。
「香港印象」就展出了一些用水墨入畫,題上詩詞,配以西式光影、色彩及透視技法,充分展現出香港獨特之處。這跟我對香港、九龍的印象可說是截然不同,個人反而覺得港島區較有歷史感,九龍區則較有市井味。香港固然有中西合璧的美譽,而展覽畫家的畫技也兼具華洋美態,別出心裁。文:慕雲 近期,因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關閉及大規模更新,掀起一陣懷古熱潮。
例如下圖《東方明珠圖》,畫作的細緻與宏大令人驚艷,依山而建的時髦建築饒有趣味,叫人著迷。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原文 畫家筆下的九龍塘,沐浴在夕陽餘暉中,雲朵好像軟綿綿的糖果,色調歡快,又有種柔和的安寧。
香港故事的展覽後感已有不少人書寫、整理,在此不贅。展覽分為香港、九龍、新界三個部分。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對香港的深厚感情。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原文 摩登非常的中環的另一邊廂,是農家揹著重擔赤腳行走的粉嶺。
當中列出了香江十景,包括:香江燈火(維多利亞港兩岸燈火)、小港夜月(香港仔的漁家風味)、海國浮沉(淺水灣風光)等等。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原文 洋行、政府機關林立的繁華市中心,背後卻是翠綠清秀的山頭。不少人擔心香港故事會被篡改成Xianggang故事,也有人反思某國族主義的洗腦工程早就開始了。說明文字提到旅遊文學中多刻畫港島現代與商業化的一面,九龍因著宋王臺、寨城等歷史遺跡,則展現歷史與古樸的一面。
一個城市,兩種風光,就像譜寫著雙城記。儘管舊日景色經已逝去,經過我們的重新注目,就讓往昔風光又活過來。
飽經移山填海、高樓矗立的今天看來,更覺可貴與唏噓。不過,這些作品的創造者卻不是匆匆路過的遊人,而是曾經駐守香港的軍人,或南下移居香港的知識分子,甚至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每個句子的意思都很清楚,很少有讓人覺得隱晦的字句,所以大部分一翻開都很容易進入夏目漱石書寫的世界、情境裡。因為他並沒有因為三千代的婚姻,他就不再眷戀三千代這名女子。這樣的思潮在當時進行西化的日本裡引起廣大知識份子的迴響與認同,代助當然也是其中之一。這或許也是一個為什麼我喜歡夏目漱石作品的原因,在他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見愛情背後各種複雜的層次,而不是聚焦在感情的純粹性。他原本的想法是:只要三千代嫁為其他人的妻子,他就可以因為木已成舟的現實而不用面對他自己對三千代的愛情,並且隨者時間慢慢的流逝,他內心的情意也可能會漸漸消退。主題圍繞在當時時代變遷下,人們對愛情價值觀的探討。
他的文筆不但不詰屈聱牙,唸起來還十分通順,表現出流暢、清新的文風。《從此以後》描述的是一個名為長井代助,三十歲男子發生的事。
他之所以不肯結婚,事實上並非因為他很嚮往現在的單身生活,而是因為他早已有個喜歡的對象。加上他所書寫的題材都十分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愛情、事業、親情等等。
因為就西方的價值觀來說,一個人應去坦誠地表達自己內在的想法和感覺,並直接地追求而不受現實制度的束縛。因此夏目漱石裡的愛情儘管皆是我們口中所謂的「純情」,但事實上這「純情」卻是夾雜著兩種價值觀和思想的衝突,使其變得帶有思想和情感的複雜性,而不像一般台灣國片所描述的「純純的愛情」。
換句話說,他應該是想透過這場婚約的締結來壓制自己的情感,透過現實的處境來使自己放棄。然而,他並不喜歡做自己沒興趣的工作,也很討厭密密麻麻的規矩,這使他到了三十歲都是無業的。雖然不否認的確在文學界上存在著很多那樣的作品,但這不代表易讀卻又具備深度的作品在文學作品裡不多。因為事實上,我認為任何的愛情關係和當地與個人的文化思想脫不了關係,而夏目漱石的作品使我們看見社會文化對陷入愛情的人們的影響,使我們對愛情這主題的思考得以有所複雜地提升與詳細的檢視。
像是有時,他們會在某個時刻裡對望良久卻不去做任何其他的舉止,這使得在這小說裡,漫溢著一種愛情上的纏綿感。這名男子是個很熱愛讀書的人,因此他算是個擁有豐富學識的知識份子。
直到後來平岡事業失敗回來東京另謀他職,他們三人才又再次相聚,而那股長期一直壓抑在兩人間的感情因而像是受到酵素的催化一般,又再次悄悄地活化…… 《從此以後》並不是採用順序法的方式來鋪展這個故事。另外,由於一些現實的困境,他倆的愛情在這世上的主流道德裡是不被承認的,使這小說裡的愛情也流露著某種徒然的感覺。
所以不愧被譽為日本的「國民作家」。然而,事情並沒有這樣發展,他對三千代的愛情並沒有削弱下去,倒是在他得內心繼續深陷,成了心中一處無法被填滿的空洞。
他們對彼此互有好感,在那時也有著頻繁而深的交流。當時的他,後來沒有勇氣向三千代告白並求婚,反而將自己深愛的三千代讓給了他的朋友平岡,甚至遊說他們倆結成連理。相反地,是讓人覺得細緻、充滿文字的層次感。三十歲的代助一直沒有娶妻,父親給他安排了許多相親的好對象,都被代助一一婉拒。
因此這份被壓抑的眷戀形成了他和其他女子締結婚約的阻礙,瀰漫成他和其他女子戀情間的霧靄。「文學」這個詞,往往讓人聯想到深奧、晦澀的事物,認為被稱為文學的,大概都是一般人難以下嚥、閱讀的作品。
他才充當一個媒人,幫忙締結了這場平岡和三千代的婚姻。平岡在娶了三千代後便離開了東京,轉往某間不錯的企業工作,身為其妻的三千代亦伴隨而去,所以後來有一陣子代助都沒再看過他們。
然而,令人納悶的是:代助在後來,竟然主動地放棄了他們之間的情意。不過這對他並不是一個很大的生活問題,因為他的家境十分優渥,父親是個成功的企業家,每個月都會給他寄來不錯的生活費。